引导锂离子流的均匀分布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生长,推动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本文采用化学插层法制备出单层或少层、结构完整的MoS2纳米片,将二维MoS2纳米片喷涂到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纤维膜上,制得MoS2@PAN
2024年03月21日 更新高比容量硅碳材料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易粉碎和脱落,易造成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因此开发可靠的硅碳负极粘结剂来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尤为重要。本文对生漆提取漆酚后的乙醇
2024年03月06日 更新合成了具有多重氢键网络结构的丙烯酸酯类粘结剂。结果表明,该含氟粘结剂装配的电池在4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在1207 mAh/g,体积膨胀率为34.2%,具有较为优秀的电化学稳定性。其力学性能以及在循环
2024年03月05日 更新硅碳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备受关注,但仍面临电导欠佳、体积膨胀及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从太阳能电池微米硅废料的纳米化处理出发,通过优化砂磨实验参数实现宏量制备颗粒粒径约为300 nm硅纳米颗粒
2024年03月04日 更新以工业石墨电极边角料为原料,通过包覆技术复合微米硅,制备出高性能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系统研究了硅碳质量比和沥青包覆量对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硅的质量分数为8%;包覆沥青质量分数为1
2024年02月27日 更新硅碳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备受关注,但仍面临电导欠佳、体积膨胀及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从太阳能电池微米硅废料的纳米化处理出发,通过优化砂磨实验参数实现宏量制备颗粒粒径约为300 nm硅纳米颗粒
2024年02月21日 更新【目的】合理设计和调控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是显著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基础。【方法】采用溶剂热-煅烧法,合成了具有一维棒状结构的FeMo2S4,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结果】研究发现,相比于无规则块体电极结构,FeMo2
2024年02月02日 更新研究了采用高铜浸出剂酸浸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铜铝料,探讨了氢离子和铜离子共存体系的竞争反应机制,考察了氢离子浓度对反应析氢、产热和酸浸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反应机制可使高浓度氢离子更高效浸出铜铝料,进而提升酸浸效率;高铜浸
2024年01月25日 更新将导电性优异的多孔碳材料石墨化科琴黑和具有极性锚定硫作用的过渡金属硫化物SnS2结合以改善硫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一步水热法制备了二硫化锡-石墨化科琴黑复合材料(SnS2-GKB),其与科琴黑(C)一同作为载硫体,通过15
2024年01月22日 更新为了实现钛系锂离子筛(H2TiO3-LIS)粉体的颗粒化成型并规模化应用于盐湖提锂,采用纺丝成型的方式对H2TiO3-LIS粉体进行成型。确定了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聚偏氟乙烯(PVDF)用量占PVDF和H2TiO3-LIS粉
2024年01月05日 更新